《閎議》訪談節目由《中國科學院院刊》與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聯合出品,通過采訪兩院院士及專家學者,深度探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各領域的發展前路。以客觀、精準的解讀,科學、前瞻的思考,為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的中國發展破題解惑,為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貢獻智慧力量。崇論閎議,尋策問道。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以超精密裝備產業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作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支柱,是全球主要經濟體競爭的制高點,是大國科技和產業博弈的關鍵戰場。“十五五”是開啟制造強國建設的第二個十年新征程,在這一時期,我國培育和發展先進制造業的戰略意義是什么?作為先進制造業的基礎,目前我國超精密裝備產業的發展現狀如何?面臨著怎樣的內外環境變化與影響?如何進一步推動我國超精密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對此,《閎議》節目組專訪了季華實驗室理事長、主任,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科學技術部原副部長,第十三屆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曹健林。
發展超精密裝備,先進制造才能是有源之水
中國網:“十五五”是開啟制造強國建設的第二個十年新征程,“十五五”時期,我國培育和發展先進制造業的戰略意義有哪些?
曹健林:您提的這個問題跟我的工作直接相關。“十五五”(時期)把先進制造作為一個重要發展方向,我覺得恰逢其時。因為任何技術的發展,實際上它不是一個孤立的,需要這個國家的經濟基礎,也需要這個國家的科學基礎。我們國家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國家,新中國成立以來七十多年來,我們一直非常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但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的科學技術的目標是什么?它主要要做哪些事情?我清楚地記得,2005年在紀念錢學森先生回國50周年的時候,我們在力學所開了一個簡樸的紀念活動,當時錢老已經臥病在床,沒有出席那個會,錢老的秘書代替錢老來做了個報告。那個時候錢老就講過,其實我們這一代人,新中國成立,中國的科學技術首先要為中國不挨打,然后要為中國吃飽飯。當時我作為中國科學院分管(力學所)的副院長,參加了那個會,我非常激動。在會議結束時,我說我代表中國科學院的年輕一代表個態。
如果說我們的老一輩是為了發展中國的科學技術,使中國不挨打吃飽飯的話,那么我們這一代人應該讓中國富起來、強起來。我為什么用這樣一個引言呢?是想說先進制造,特別是先進制造里的先進裝備這一部分(發展),必須有一定的基礎。
“十四五”以來中國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中國已經有相當的科學基礎,也有相當的經濟基礎。我們到了要使中國的制造業走到世界的前列,要發展先進制造這樣的一個歷史階段了。要想發展先進制造,就不能僅僅滿足于所謂終端制成品,還要把相關的工藝技術,特別是材料和裝備這些發展起來。但是如果沒有相應的基礎的話,這些東西也是空談。它需要比較多的科學技術的積累,同時也需要比較多的物質基礎,它也是比較貴的,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是其實從“十四五”以來,我們面臨的國際形勢也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改革開放之后,利用全球化的格局,中國的制造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事實上很重要的一點,我們是依靠了全球化,我們有了或者說我們可以引進一些先進裝備、先進材料,一定程度上甚至先進技術。
但是當中國走到了如今這樣一個歷史階段,現在我們需要的這些先進技術、先進材料、先進工藝,特別是先進裝備,實在的說發達國家已經不再給我們提供了,或者說不愿意再給我們提供了。這個時候我們尤其要把先進裝備發展起來。只有把我們的精密、超精密裝備發展起來,我們的先進制造、先進生產力才不是一句空話,我們才能是有源之水,才能不被發達國家“卡脖子”。我想這兩方面的結合,都是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超精密裝備需長期發展,尚存相當大的差距
中國網:作為先進業制造的基礎,目前我國超精密裝備產業的發展現狀如何?面臨著怎樣的內外環境變化與影響?
曹健林:我國的超精密裝備有一個比較長足的發展,應該說還是過去十年甚至七八年以來的事情。我前面講過,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發展得益于全球化,先進裝備一定程度上可以進入中國。順便我也說一下,其實新中國成立以來,在先進裝備,特別在超精密裝備這方面,發達國家一直是卡我們脖子的。過去有巴黎統籌委員會,后來又有瓦森納協定等等。但是2008年經濟危機的時候,發達國家因為企業面臨很多的困難,他們也部分地提供給了我們(先進裝備)。再加上全球化,很多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在中國設廠,因此也帶進了一部分先進裝備。
但是自從2017年特朗普的第一任上臺,開始跟中國打貿易戰、科技戰以來,事實上這些方面又一次收緊,甚至收的比以前還緊。發達國家紛紛地打壓、封鎖我國。在這樣一個環境下家教場地,一方面中國的科技界,因為進入新世紀以后,我們一直也在提自主創新,后來又提自立自強,要把發展道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自己的內生動力,加上外面這種封鎖,反倒激發了、也給了中國科技界很多機會。因此從2017年、2018年之后,中國的先進制造、超精密裝備有了很大的發展。
我可以舉一個數字,從2018年之后,中國的超精密裝備在微電子裝備這方面,年均復合增長率可能要超過50%,去年已經超過了1000億元。一個對比的數字,當國家這方面的重大專項剛剛起來的時候,我記得是2008年,那個時候中國這方面的銷售收入不到20億元。可以說這幾年有非常快速的發展。舉國上下,一方面從領導到產業界一直到整個社會,大家有非常統一的認識,我們應該朝這個方向走。另外我們的企業界,由于外面的封鎖,也愿意給中國自己的先進制造業,特別是超精密裝備制造業,提供發展機會。因此有這樣一個高速發私密空間展的局面。
但另一方面也應該承認,超精密裝備是一個需要長期發展1對1教學的任務,我們這幾年盡管有很快的發展,但是依然任重道遠。比起發達國家的那些知名企業,比起發達國家那些吃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這碗飯的一些企業,我們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我們還要繼續努力。
組織三支隊伍,形成命運共同體
中國網:對于進一步推動我國超精密裝備產業高質量發展,您有哪些方面的建議?
曹健林:其實我有很多體會,如果要把它化成建議的話,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我們要繼續加大對這方面的支持力度,全社會應該進一步提高認識,進一步看到這方面的重要性。坦白地說,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艱苦奮斗了七十多年。整個社會注重科學技術發展,注重產業發展,注重制造技術發展。但是由于中國長期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在終端產品,在生活用品方面,和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整個社會通常來講,希望看到的是直接的制成品的追趕、縮小差別。比如說早年的四大件(縫紉機、自行車、手表、收音機),后來又有汽車這些新四大件(手機、電腦、汽車、房子),我們主要看到的是這些制成品。對于這些制成品背后所需要的先進裝備,甚至是超精密裝備,人們往往是忽略的。
那些新的裝備,特別超精密裝備,國外也不賣給我們了,我們必須自己來做。業界我們常常說吃到了第三個饅頭,才感到吃飽。但是你別忘了,要沒有第一個、第二個饅頭的話,是沒有第三個饅頭那種飽飽的感覺的。因此我覺得全社會都應該更加重視超精密裝備。沒有超精密裝備,你就做不出那些高端的電子元器件。沒有高端電子元器件,各行各業的應用就沒辦法發揮。
第二點就是我們要看到研發超精密裝備實際上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因此大家要有點耐心,通常要立這樣一個專項的話,從技術攻關,到產品集成,然后再到試車,到調試,到迭代,到好用,到能真正成為生產線,一個成熟的裝備往往需要至少十幾年的時間。這樣一個過程,比我們一般的科技支持的項目的時間要長很多,甚至也超過了領導的一個任期,甚至兩個任期。因此如果都是講任期內很快要出成果的話,是做不到的。因此大家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長期做下去的準備。
第三點也特別重要,我覺得就是要做好組織工作。其實中國科技界或者整個中國社會是很注重改革的。我們一直在講科研體制改革、產業機制體制的改革等等。但是超精密裝備從使用它到研發它、制造它,以及不斷地運用一些新的技術成果去提高它,我們需要三支隊伍,要用裝備的隊伍、造裝備的隊伍和支撐這些裝備所必需的那些基礎技術做研發的隊伍。這些年光講產學研結合,但是怎么把這三支隊伍具體結合起來,事實上是很不容易的。
比如說,現在使用超精密裝備的主要在小樹屋一些大企業,比如說像集成電路的大企業。生產研發制造這些超精密裝備的,主要是研究所改制的一些企業,以及從海外回來領軍發展的企業。還有(擁有)那些支撐技小樹屋術的,主要在中國科學院和大學。這三支隊伍,人在不同的地方,地域又在不一樣的地方,也隸屬于不同的部門。比如說有歸九宮格中國科學院管的,有歸地方管的,還有企業是獨自的,沒有主管單位。要使大家真正組織起來其實是很不容易的。
我原來分管過一些國家重大專項,口頭上都知道要產學研結合,但是要真正把產學研結合,長期做下去的話,相應這些時租具體的一些問題事實上要很好地得到解決,這不容易。還有就是要得到財政金融的支持。金融講的是要長期資本,要耐心資本,但是做的話往往要質押,又要有回報等等,事實上還是有相當的障礙的,這些東西都應該破除。要讓這三支隊伍,我再次強調要讓用裝備的隊伍、造裝備的隊伍以及做基礎技術隊伍,他們真正形成一個命運共同體,長期在一起艱苦奮斗,這樣我們才能趕上或者超過發達國家。要克服現在經常存在的都想當“山大王”,都想快速成果,然后嘴上說合作,背后大家各干各的,要克服這種普遍存在的狀態,我們還得做很多工作。
事實上前些年改革開放剛開始的時候,中國的科技界,包括中國的產業界,把改善生活當做自己的個人目標,往往是覺得怎么能夠掙錢多,怎么能夠迅速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我個人認為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應該更多有一種精神追求,志存高遠,為整個國家繁榮富強做點事情,大家扎扎實實做好事情。
翻越中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的最后一座珠峰
中國網:季華實驗室作為我國在先進制造領域的戰略科技力量,近年來為廣東省乃至全國的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作出了哪些重要貢獻?
曹健林:感謝您提到了季華實驗室。我也想借此機會,感謝廣東省委、省政府,感謝廣東人民,感謝佛山市委、市政府,感謝佛山人民,感謝他們對于我們的支持。我們在一片空地上建起了季華實驗室。季華實驗室是廣東省委、省政府給我們的任務,給我們的領域定位就是先進制造(業)。應該說在過去七年多的時間里面,我們從一開始就確立了奮斗目標。奮斗目標這16個字里面,第一個四個字就是頂天立地。我們很明確,頂天就是要拿國家重大專項級的大任務,要解決整個國家、整個民族在先進制造領域里面,它所最缺的這些事情。
廣東是我們國家第一制造大省,佛山又是第二個在工業制造方面突破了3萬億元銷售收入的城市。有很多企業,制造業很發達,但是它的制造業又是以傳統制造業為主。因此我們的任務就是要把佛山的傳統制造業加快改造升級。在過去這些年里,我們一直是沿著這條路去走的。我記得市委的一位同志問我,季華實驗室的成果轉化率是多少?我毫不猶豫地告訴他,應該說是百分之百。我們所有做的項目,所有干的事情取向(導向)都是要實現產業化。因為廣東人民給我們的任務是先進制造,先進制造在實驗室里,何談先進制造?所有先進制造的成果都要凝結在裝備上,要應用到我們的產業中。因此這些年來我們在那里可以說有一定的發展。我們集聚了目前有一千多人在那里工作,有30萬平方米的實驗室,有一批可以說在國內或者在國際上也是達到了先進水平的實驗裝備。
特別令我們感到自豪的是,在廣東省委、省政府和佛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們發起了一個叫“璀璨行動”。要把我們國家的顯示裝備(做得更好),這也是超精密裝備重要的一個應用領域。因為它的時租空間大量的大尺寸的一些顯示面板,精度都要達到微米這樣一個量級,這也是挺困難的,或者說有相當難度的。我們要把它全部國產化。換句話說,要把顯示裝備的研發制造能力掌握在中國人民自己的手里。(我們)準備在2030年左右完成這個目標。
現在第一批在顯示領域里的三個分領域的17臺裝備,已經全部投入研制了。我相信陸續就會出一些成果。這也是在所謂的泛半導領域,我希望能夠打一個漂亮的殲滅戰,我也希望能夠為我國其他領域超精密裝備的研發制造應用打下良好的基礎,甚至可以說起到一個示范作用。另外在季華實驗室準備了一些超精密機床,還有集成電路,特別是所謂寬禁帶半導體。中國經常用第三代半導體這樣一些裝備的研發的任務。
大概在兩三年前,在廣東省委、省政府定的三個重大專項中,其中就包括“璀璨行動”,而且也被列入了中央科技委員會的全國重要裝備領域的計劃。同時我們從去年開始也在加大力度支持地方產業的發展,組織了很多項目,這些項目正在一步一步的落實之中。比如說我們和南方電網以及一些上市公司在組建聯合實驗室,我們這種模式也被廣東省(佛山外)的其他一些城市,甚至被其他省的一些城市所看好。季華實驗室每天都有很多人去參觀,包括跟我們交流,甚至希望借用我們這個模式,在長三角、珠三角再建一些季華實驗室。
因為我前面講過超精密裝備的研發成功是一個挺長的過程,總要十幾年。季華實驗室從一片空地上開始籌劃,到今年是第七個年頭。七年也還只是個小孩子,盡管我們有了一千多人,也有了相當多的一些任務,但是我想這僅僅還是個開始。今后我們既定的一些方向,像我前面講過的,把三支隊伍組織起來。另外在產學研包括金融方面大力支持,促成大家精誠合作,建設命運共同體,共同努力,我想我們會大有作為的。
最后我還想說一句,其實從大國走向強國的路程中,我們要很多開拓性的工作,我們要翻山越嶺。但是請允許我代表這些做精密裝備或者做先進制造技術研發的人說句話,我們認為這是中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的最后一座珠穆朗瑪峰。翻過了這座珠峰,世界上沒有人能再封鎖。今天的美國也好,其它發達國家也好,卡我們的不都是一些實物嗎?如果我們通過努力,把這些實物做出來,特別是把造這些實物的裝備都做出來了,他們還有什么好封鎖。我想到那個時候可以自豪地說,我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和大家都平等地打交道。我想這一天一步一步一定會在我們這代人手中實現。
(本期策劃:楊柳春、王振紅;編審:楊柳春、王振紅、王虔;編輯:王虔、武一男。出品:《中國科學院院刊》、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