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村居如畫 和美生活如詩_中去九宮格分享國網

斑駁的樹影下,汩汩溪流緩緩流淌。“大家看這里,相傳‘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這一名句,就是元代戲曲家馬致遠看著大門口的景致,有感而發創作出來的。”伴隨著講解員的聲音,走過小橋,踏入馬致遠故居,一次元曲文化的體驗之旅正式開啟。

這座元代曾誕生《天凈沙·秋思》的院落,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王平鎮西落坡村,為了利用好這一文化資源優勢,當地對故居內的設施進行了系統升級,引入數字投影、場景還原、造型圖文等多樣化手段,讓游客在這里沉浸式感受馬致遠先生筆下的“詩畫鄉村”。

“我們打造的‘詩畫鄉村’鄉村振興區域品牌,既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河北考察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時重要講話精神的鮮活實踐,也瑜伽教室是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的創新做法。”門頭溝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李凱告訴記者,“詩”是精神文化,“畫”是自然風貌,“詩畫鄉村”建設可以說是一場對京西鄉村的全方位提振。

自去年2月“詩畫鄉村”建設正式啟動以來,截至2024年底,首批15個示范村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3833萬元,同比增長23.8%,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014元,同比增長7.3%。作為首都重要的生態涵養區,門頭溝區正以“詩畫鄉村”建設為契機,在永定河畔勾勒出一幅“山水村居如畫,和美生活如詩”的繁榮圖景。

從“單打獨斗”到“抱團共贏”

串點成線、溝壑縱貫的地理形態為門頭溝賦予了生態景觀和歷史文化的資源優勢,同時也帶來了村與村發展不均衡、資源利用不充分等問題。“過去每個村子各搞各的,資源散、力量薄,很難形成合力。”王平鎮鎮長劉成杰感嘆。

從2023年開始,為了實現溝域各村聯動發展,壯大溝域集體經濟,門頭溝區開始探索以村與村黨組織建立聯合黨委等方式,加強統籌協調,促進片區資源共享、抱團發展。“我們充分考慮了山區農村溝域分布的實際,按照‘地域相鄰、產業相近、資源相融、發展相促’的原則,2023年在全區選取了5條溝域24個村,試點成立5個溝域黨委,現在來看聯動發展效果還是挺明顯的。”門頭溝區委組織部組織一科干部張傳勝說。

依托全市第二批“百千工程”“京西古道”片區示范創建項目,王平鎮打破村界限制,利用片區內已成型的網紅登山、徒步動線,串聯起整個片區內的各類資源,形成以韭園村示范村為核心輻射3個提升村的京西古道文化體驗區、以西馬各莊村示范村為核心輻射3個提升村的田野休閑觀光區、以多點位配套設施構成的綜合服務區,推動“山水林田村院產”一體化發展。

“我們現在的思路就是讓各村充分挖掘自身的資源優勢,再站在整個片區的視角進行統一謀劃,經驗共享、資源互補,努力把示范片區打造成為集詩詞文化、徒步運動、民俗體驗、特色民宿、特色小樹屋研學等于一體的文旅體商農融合綜合體。”談到王平鎮未來的發展,劉成杰充滿期待。

從“土專家”到“新農人”

走進西馬各莊村“只在此山”鄉村美育館,運營負責人張爽正在為參觀者介紹由老村委會改造而來的非遺展陳與研學空間。“我們目前規劃的空間有非遺傳承工坊、教研合作中心、鄉村小樹屋美育直播間等,這里未來將成為集美育、展覽、咖啡、會議、劇院于一體的綜合消費空間。”這位北大畢業的“新農人”,是“鄉村CEO”訓練營的第一批學員,說起美育館的未來,她干勁兒十足,“我們之前辦古道露營節時效果挺好的,以后爭取多辦活動,直播也會跟上!”

人才匱乏曾是鄉村產業發展的最大瓶頸。談到這一點,李凱深有感觸:“懂農業的不一定懂市場,會經營的又不熟悉鄉村。”為了破解這一難題,門頭溝區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形式,先后培訓村“兩委”負責人、第一書記、后備人才等9700余人次。2024年底,區里還與中國農大、騰訊合作啟動了“鄉村CEO”培育計劃,為首批52名學員開展系統培訓。

在王平鎮,9名像張爽這樣的本土經營能手被選拔任用。他們充分挖掘當地資源優勢,為鄉村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故居門口這條街區,我們主要打造小而美、小而精的文創空間。根據主理人風格的不同,每一個空間都有不同的內容和主題。”王平鎮的“鄉村CEO”呂志富告訴記者,未來將以馬致遠故居為核心,融合元曲表演、餐飲休閑等多元業態的文旅消費新場景,將“小橋流水人家”中的元曲詩意,變為可觸摸、可沉浸的現實體驗。

“除了本地培養出來的‘鄉村CEO’之外,我們還會對外招募一些鄉村主理人,希望他們的到來能在院落改造、生活方式等方面,給村民起到示范作用,另外他們帶來的技術也可以教給村民,這樣除了租金之外,大家還能多學到些技能,以后也能多一份收入。”劉成杰說。

從“資源稟賦”到“特色產業”

用好“生態+文化+區位”優勢,做優做強鄉村特色產業是“詩畫鄉村”建設的關鍵舞蹈教室。“九宮格我們村的高臺水庫有50多年的歷史,多虧了這個水庫,讓我們高臺村成了這片山區少有的‘富水’村。”雁翅鎮高臺村黨支部書記高連義站在水庫邊說,“把這里開發出來之后,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掙到錢。”

作為北京市第一批“百千工程”“雁翔云谷”片區提升村、門頭溝區第二批“詩畫鄉村”建設提名村,高臺村充分發揮村內塘壩資源優勢,引入多種類魚苗養殖,以泉水活魚為招牌,圍繞垂釣和特色餐飲,打造出集休閑垂釣、觀景美食、親子互動、趣味研學等于一體的“高臺村新質文旅休閑綜合體”項目,不僅每年能為村集體帶來約28萬元的收入,還通過房屋租賃、提供就業崗位的方式,帶動村民增收。

葦子水村所產的紅頭香椿是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有著500余年種植歷史。“鮮香椿價格高,但是不好保存,售賣時間短,剩下的就只能看著它爛掉,大家伙兒都心疼。”葦子水村黨支部書記高彥輝告訴記者,為了解決鮮香椿銷售周期短的問題,2024年,村委會牽頭成立了公司,依托北京農業職業學院技術支持,建設“共享工廠”,把賣不掉的鮮香椿加工成香椿醬,生產線空閑的時候還可以用來加工杏仁粥罐頭,既解決了資源浪費的問題,也給周邊村民帶來更多收益。

“這本‘馬致遠小鎮寶典’是我們王平鎮的吃喝玩樂一本通,既包含元曲文化景點,也有騎行驛站、露營社區、古風體驗等點位,希望游客能在這里收獲豐富的體驗。”呂志富拿起“寶典”介紹,為了深挖元曲文化和京西古道文化內涵,王平鎮把京西古道的歷史遺跡、元曲文化景點以及田園風光串聯成特色旅游線路,依托馬致遠故居和元曲習研所打造文旅品牌,探索休閑旅游與鄉土田園深度融合的慢行經濟發展新路徑。

昔日馬致遠筆下“小橋流水人家”的古老意境,已從跨越百年的詩句,逐步顯化為京西山水間的美好生活。以“畫”落筆、以“詩”為魂,永定河畔,門頭溝區正書寫著超大城市近郊鄉村振興的生動答卷。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